原标题:台湾连长跳海游回大陆,后成世界副行长,至今仍被禁入台祭祖
2005年5月31日晚,观看凤凰卫视新闻节目的观众们被一个男人的泪水所打动。在镜头前面,一个正在美国交流从事学术活动的中国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因为他已经年届九十的老父亲在当月去世了,并将于6月4日火化,但是他却不能去奔丧。
身为人子,不能为老父亲送终,这样的境况无疑是令人感到无奈又惋惜的。
为什么这个男子不能去为父亲奔丧呢?到底是因为时间不够,还是因为有重大事情耽搁了?都不是,而是因为现实的因素,因为他的父亲是台湾人,在台湾去世,而他本人则是大陆的经济学家,是中国政府的智囊和高参。
或许有人会说,就算中国和台湾的关系比较特殊,但是两地也早已通航了,赴台游也是被许可的项目,直接办好手续去不就行了吗?
但是对于这个男子来说,事情并不是如同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他当年是从台湾逃到大陆来的,对于他申请的希望能够返台奔丧一时事,台湾当局没有批准,这在当时也引起了海外华人圈的巨大震动。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他又是如何逃到大陆的呢?
一、大学生转读军校,引起热议
这个男子,名叫林毅夫,是中国目前顶级的经济学家,还是世界银行的前副行长,可谓功成名就,是一个十足的人生赢家。
1952年,林毅夫出生在台湾宜兰县,他在台湾的名字是林正义。虽然出生贫寒之家,但是林毅夫的父亲仍然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给他取名“正义”,就是希望此子以后富有正义感,能够为人正直。
长大之后的林毅夫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仅非常的有大局观,还是一个读书十分出色的学子。林毅夫的大学同学在以后谈论起时,常常也会说出身贫苦的林毅夫是一个读书和做事都非常勤奋的人。
正是这种勤奋成就了他,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以后的大陆,林毅夫都做到了出色,是同龄人的榜样。
1971年,年仅十九岁的林毅夫考取了台湾大学,这也几乎是一个奇迹,因为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乡下人来说,能够考取这样的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让人们更惊奇的还在后面。
那时候的台湾男大学生在入学后也要进行军训,为其两个月,军训的地点在成功岭。林毅夫从小就熟读中国历史,对于精忠报国有自己的理解,非常喜欢岳飞、卫青等古代名将。对于军训,林毅夫是非常向往的,这让他有一种与有荣焉之感。
因为喜爱军营,又十分的正直和有历史责任感,林毅夫对待军训十分的认真,他认真操练、从不叫苦叫累。林毅夫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深受长官们的欣赏。
而在军训的过程中,林毅夫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转校到军校去。这在当时无疑是有些超凡的,因为相较于顶尖的学府,人们对于军校往往会产生一种偏见,认为不值得。但是林毅夫非常的有主见,下定了决心就一定想要做到。
林毅夫能够如此清晰果断的选择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不奇怪他会在几年之后再一次的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并付诸行动。
林毅夫的这种想法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1972年初,台湾各大媒体大篇幅的报道了台大一年级学生代表会主席、农工系学生林正义申请转学到“陆军官校”就读的新闻。而在当时,台湾发行量最大的《联合报》也对其做了专题报道,还将其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一时间,林毅夫光环满身,荣誉纷至沓来,成为了全台湾都知晓的“投笔从戎”的明星。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还将其树为典型,来进行征兵宣传。
林毅夫从一介书生转为了一名军校生,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果没有意外,他的未来将会是一名军人,一步步的在台湾的军界攀爬,如果运气好,能够得遇贵人,或许会有不错的仕途。
但自此以后,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个经济学家,世界银行也会少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中国人的身影。
但是,林毅夫再一次做出了令全台湾都震惊的大事情。
二、明星军官的惊天泅渡
此后的林毅夫成为了台湾军方的宠儿和明星,他获得了许多曝光的机会,各个媒体也时常会报道他的近况。一时间,林毅夫在台湾犹如一个明星,几乎是众人皆知,而他也被誉为是“明星军官”。应该说,如果林毅夫在台湾军界混下去的话,前途还是不错的。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陆军官校”步兵科毕业,留校担任了学生连的排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官。
不过,林毅夫当年的英勇举动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尤其是蒋经国十分的欣赏他,还推荐他去就读政治学校。像这样简在帝心,林毅夫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后来,林毅夫还在台湾政治大学获得了企业管理的硕士学位。
当他结束学业返回军中后,立即就被派往了金门担任“马山连”的连长。金门是台湾防御大陆的前哨,往往只有最优秀的基层军官才会被放到这里来历练,到这里磨练几年就是日后升官进阶的资本。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蒋经国对于林毅夫的信任和欣赏,他是想将林毅夫这面旗帜树立、树牢,也可见这种提携眷顾之隆。
只不过,令蒋经国没有想到的是,林毅夫非常有主见,他心向祖国大陆,并不是一个任由摆布的人,他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
1979年的台湾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也一度台湾走在了大陆前面,只是那时候的台湾仍然处在威权统治之下,各种戒严也并没有解除。
林毅夫到金门赴任后,为了更多的了解局势和对岸的情况,还偷偷地买了半导体收音机,这在当时的军中是属于违禁品的,不允许私人藏有。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明星军官”都会悄悄地打开收音机,收听对岸的声音。
通过大陆的电台,林毅夫了解到了中国大陆正处于一场变革的前夜,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历史关头。而且,对岸已经开始在深圳、汕头、厦门、珠海等地成立“经济特区”,这也意味着中国大陆正在以世人难以想象的姿态打开一个新世界,迎来着新时代。
在这样重大的历史关头,林毅夫敏锐的意识到了时代的潮流,他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那时候的林毅夫内心充满了希望,也认为让中国富裕起来的希望就在大陆。他的赤子之心被唤醒,他也越来越觉得应该重新做出选择了。
“我想让中国富裕,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大陆那边,我只有去到大陆,才有机会做到,才能更好的做出贡献”林毅夫后来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1979年5月16日的夜夜晚,这个“圣眷正隆”,前途一片光明,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军界新星饱含深情地看了两千米外的厦门海岸,义无反顾的跳进了海水中,朝着对岸游过去。
关于林毅夫的跳海游泳,也有不少传说,有人说当年他是抱着两个篮球游过来的,但是林毅夫的夫人陈云英女士后来在2008年的两会上进行了澄清,她说:“林毅夫没有抱着篮球,他的游泳技术是非常不错的,即使是现在,他也能够连续游两千米”。
林毅夫对此也解释道:“没有人能够抱着篮球游过台湾海峡,更不用说两个篮球了”。
重新上岸后,林毅夫也迎来了崭新的人生,他也改名为“林毅夫”,正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王宝钏”苦守寒窑,终究等来夫妻的再度重逢
林毅夫跳海泅渡的当晚,金门岛如临大敌,驻军全部出动,开展了地毯式的大搜捕。但一直没有找到林毅夫,而大陆那边也没有传来有人投诚或起义的消息。为了不影响军心,金门防卫司令部也草草以“失踪”了结此事。
这对于林毅夫的夫人和孩子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确认了林毅夫的“投敌”行为,将会给他的家庭带去难以估量的麻烦、甚至是灾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林毅夫上岸后就改名,也是一种对家人的保护,能够看出他的心思之细腻。
林毅夫和夫人陈云英是在大学的联谊会上第一次见面的,当时的林毅夫还在台湾大学读书,而陈云英则在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就读。在那次的联谊会上,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虽然林毅夫的家境并不好,但是陈云英被眼前这个男子的气度所吸引。
在陈云英看来,林毅夫是一个胸怀大志、关心民众又胸襟宽广的人。
林毅夫是一个非常有家国情怀的人,他当年在追求陈云英时,还给她送过一本定青画册,这本画册的名字也非常的大气磅礴,是《锦绣山河》。里面尽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长江黄河尽在眼前,巍峨泰山也令人十分向往。
这样的情感很难用语言来形容,陈云英也被林毅夫的这种情怀所打动,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再难分开,两人也最终成为了夫妻,并在成婚后的第二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陈云英毕业后做了一名中学老师,两人的感情十分要好,小日子也过的还算踏实、安逸。但是,令陈云英没想到的是,丈夫会在某一天突然的消失。
一天下班回家后,林毅夫个妻子陈云英递来一杯水,开玩笑的说道:“如果有一天我忽然不见了,你可能也要同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啊”。
当时两人才结婚没几年,甜蜜又温馨,还有可爱的孩子,陈云英从没想过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故,她也只当做丈夫在开玩笑,根本就没有将这些话放在心上。但是,林毅夫没多久竟然也真的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
此后的一段时间,陈云英沉浸在悲痛中,她实在想不通日子为什么突然就变了模样,那个对她恩爱无比的丈夫为什么会突然就无影无踪。直到她在1982年接到了一通打自美国的电话。
1982年,林毅夫获得了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的机会,还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这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机会。只是,一到美国,林毅夫就想办法和仍然在台湾的妻子陈云英取得了联系,让她到美国来团聚。
接到电话的陈云英无比震惊,她简直不敢相信,整个人如坠梦中,陷入了眩晕。当她调整好心情后,才大致了解了当年的事情。令人欣慰的是,林毅夫邀请陈云英到美国团聚,而当时的陈云英也已经通过了托福考试,有前往美国读硕士的计划。
最终,陈云英来到美国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丈夫,两人抱头痛哭,倾诉着这几年的疾苦和艰难,而陈云英更是无比的委屈,但是她并没有责怪丈夫的不辞而别,反而对他当年的举动有了理解。
林毅夫说:“我做事情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四年的音信全无也足以改变一个人,幸运的是,夫人很谅解我,她对我没有更多的责怪,反而还同我有许多共同的理想”。
半年之后,两人又将一双儿女从台湾接到了美国,一家四口也终于再次团聚。看到失而复得的爸爸,孩子们分外的高兴,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能够享受完整温馨的父爱、母爱更好的呢?更何况,他们的父亲英俊潇洒,又充满了学识。
四、成为经济学专家和智囊
1987年,林毅夫结束了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的工作,回到了中国,他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获得经济学博士后回国的人。当年6月18日,陈云英也跟随丈夫回到了祖国。那时候的陈云英不仅读了硕士,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那个年代,林毅夫突然做出回国的决定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就像他从前总是做出令人震惊的选择一样,这一次的林毅夫依然不被人们所理解。
因为在那个时代,出国才是潮流,许多人挤破脑袋的想要去到海外,可林毅夫却义无反顾的在获得了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后选择回国,这是所有人都难以相信的。以至于林毅夫在回国之前同国内的许多单位进行写信沟通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压根也没有哪家单位相信他会回来,毕竟美国当年条件十分优越,也的确比国内的环境好许多,工资福利更不是国内的工作能够比的。更何况,林毅夫的妻子孩子都在美国,一家人有着美好的前程,没必要回来。
但是,林毅夫真的回来了,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着建设祖国的光荣梦想。在他当年刚到大陆不久之后,他就想继续读书,为此他辗转到北京并进入北大读了经济系,只不过他是以新加坡华侨的身份就读的北大。
“台湾回归大陆是早晚的事,到那时候,祖国既要有懂得大陆经济的人,也要懂得台湾经济的人,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林毅夫如是说道。
应该说,林毅夫也是幸运的,因为他踏上了时代高速发展的列车,跟随祖国一起成长。见证了中国几十年来的艰难奋斗历程,亲眼看到了中国如何从落后走向富强的。
1980年,北大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为了迎接好这位贵宾,北大方面也做足了工作,只是在让谁做他的翻译时犯了愁。
最终,林毅夫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流利的英语口语胜出,成为了这位大经济学家的翻译,而林毅夫也抓住了这次宝贵的机会,给舒尔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邀请他前往美国留学。这也是林毅夫后来能够顺利去到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毅夫在美国的博士论文是《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这不仅受到了恩师舒尔茨的盛赞,还被誉为新制度经济的经典之作。
一时间,林毅夫再一次的荣耀加身,成为了美国许多机构疯抢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后来就职的世界银行。可以说,林毅夫的一生都充满了正能量,他不断的做出选择,不断的改变了人生,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
只不过,林毅夫心怀星辰大海,他没有被当年美国的花花世界和优越环境所吸引和迷惑,而是毅然回到了亟待建设的祖国。
“在美国工作,既可以做老师,也能够进入研究机构,日子肯定会比较舒服,但我还是想回到祖国,那样我的内心会得到满足。更何况,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变革很快,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想要参与其中。所以对我来说,回国是一个不需要考虑的事情,而是必须”
林毅夫后来这样解释了他的回国原因,当时的林毅夫还将30箱英文资料一起带回国,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回归之后的林毅夫夫开始时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进入到了影响政府高层决策的研究核心。1994年,林毅夫海归经济学者一同创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走在了中国经济研究的最前沿。
2008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可谓是功成名就,荣誉满满。
多年以后,林毅夫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学术权威和经济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但是,每每回顾这些成就,他的心中也会充满对父母的愧疚。台湾当局也始终拒绝他回到台湾,否则就会给予惩罚。
当父亲去世后,林毅夫也只能在北京为父亲设置灵堂,通过互联网进行遥祭。对于林毅夫来说,忠孝两难全,每当有记者问起他的家事,他也总是难以掩饰那种思念和愧疚之情。
后来,林毅夫写下了一篇《祭父文》来表明心志:1979年离家远去,关山重重,有家归不得,而今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