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宝鸡讯(郑涵菡 记者 董毅 左婷)金秋时节,稻田美,蟹儿肥。9月28日,在岐山县蔡家坡镇胡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千亩稻田蟹养殖基地里,稻谷飘香、虾蟹满塘。放眼望去,稻田成方,绿树成行,水稻与螃蟹共养,美景与丰收同框。
“稻田套养虾蟹,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利于水稻生长,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胡新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婧婧告诉记者,目前,稻田养蟹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立体农业模式,相比传统农业模式更具优势。在稻蟹种养的环境内,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谁曾想到,这片收获颇丰的稻蟹养殖基地,曾是一片乱石滩。
胡新村位于秦岭北麓,渭水南岸,石头河沿村西穿越而过。多年前,石头河留给祖辈生活在此农民的记忆,除过几次大水漫堤,泥石涌动带给村民的恐慌外,就是满河滩横七竖八,尖石耸立的乱石。“我们村水源丰富优质,当地人祖祖辈辈种植水稻。近年来,生态农业兴起,我们就想着借此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胡新村党支部书记王锁文告诉记者,2017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了800多万元,在石头河东岸的乱石滩内打造了千亩稻田种植基地,让昔日的乱石滩,变成了今天的米粮田。
为了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生活更有盼头,2018年该村成立了经济合作社,为发展特色产业、村民增收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王锁文称,经济合作社的成立,建立起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村民变成了股农的新机制,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2020年,胡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考察发现,在水稻地里养殖螃蟹,不但可以改变稻田水质,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水稻种植方面,胡新村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村民个个也都是种水稻的好把式,而养螃蟹却让他们犯了难。
“2020年第一次在水稻田里养殖螃蟹,实际上是失败的。”王锁文称,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和经验,当年的稻田蟹并没有赚钱。
但能为群众带来收入的事情,再难也要干下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目前胡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稻田蟹养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产生了颇丰的经济效益。
从最初的尝试到现在的量产,从3月投放蟹苗,到9月收获丰收,稻渔综合种养为胡新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采访中,王锁文为记者粗算了一笔账:“这里种植的蟹田米每亩收入约为3000元,螃蟹每亩能收入约为1万元,一亩稻蟹田合计收入在1.3万元左右,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