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的“输出” 到美的“书出” | 经济生活网-九游官网入口

《新时代强音——深圳特区报2011-2020优秀新闻作品选》

   “在我看来,新闻写作没有标准答案,只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11月6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总编刘万专做客湾区文化茶座,以自身从记者、诗词作者到出版人的身份转换,漫谈新传播时代新闻报道与诗词创作、图书出版的融合趋势,探究中文写作核心竞争力的又一种可能性。

   做了20多年新闻记者的刘万专首先从新闻五要素讲起。他认为,新闻报道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地按照五要素死板地书写,比如在概括时间、天气和场景方面,可以适当地加些修饰的语言,并且可以巧妙地安排五要素的顺序。

   刘万专分别通过《新时代强音——深圳特区报2011-2020优秀新闻作品选》(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和“华尔街日报体”写作,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新华体”和“华尔街日报体”新闻写作风格。收录在《新时代强音》里的《深圳防御台风“山竹”纪实》通讯稿,文风大气磅礴之余又穿插生动细节,刘万专称之为“新华体”。“华尔街日报体”不仅因为写作对象的选择常常令人惊异,人生故事精彩纷呈,同时也由于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堪称当代英语世界最优美的散文。

   茶座开办日恰逢记者节前夕。谈及记者,刘万专分享了纪伯伦说过的一句话:世上最伟大的两桩事体,一为创造,二为传播。记者的采访就是创造,采访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就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出现同样的内容。所有的新闻作品写得再好都只算是成功了一半,只能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让内容得到最大化的推广。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作品的传播规律和传播价值理应得到格外的重视。

   “融合生产 文学叙事”,有效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刘万专通过报告文学《没有家园的灵魂》、非虚构丛书《袁庚传奇》《街巷志:行走与书写》《歌声起处:深圳流行音乐四十年》、深圳故事《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以及新媒体原创作品《火线女侠出征记》等系列记者完成的获奖级别的文学叙事,分享了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写作同文学创作的融合趋势。从新闻生产到文学叙事,案例鲜明地展现了当代记者核心竞争力的又一种可能性。

   除了资深媒体人的身份,刘万专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长青社副社长,他分别以原创的《侠客行》(填词六阕)和文赋《小河赋》为例,分享了格律诗词创作的传统结构、表现手法以及其他一些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出版人,刘万专还分别以“形式之美”“内容之美”和“思想之美”分享了书的“美的历程”。“深圳是设计之都。”他例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获得2022年广东出版政府奖的《深圳自然笔记》介绍形式美,“从编辑策划、设计理念到印刷技术,整个出版环节水平之高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这是深圳印刷工业多年积淀的成就。”在内容美方面,刘万专以贾志刚的《说战国》为例,诠释了古诗词与历史结合的生动体现,“他写故事,我配古诗词。”书的形式和内容固然重要,而更值得称道的精髓则是思想的体现,刘万专通过解析《左传》和《正气歌》精彩片段,阐述了书的思想美。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文 张彩玲/图

   ■花絮

   最希望在书店看到什么书?

   在赠书环节中,刘万专给听众提的问题是:“如果你到书店,最想找什么书看?”

   绘画者邓先生希望看到有文字又带有插图的书籍,从中可以看到烟火气息,他非常喜欢阅读带有市民生活体验的书籍,最好里面有社会人文,又有些理念高度和哲学思考的书籍,总而言之,他期待在书城能找到真实、鲜活,读后又能产生思考的书籍;爱看系列书的晋先生建议,出版社可以多推出经典重现,比如四大名著、大中华文库这类的人文历史书籍;喜欢户外活动的程先生则希望能看到讲述中国西部的书籍;关注新媒体发展的李先生发现书店关于制作ppt方面的书籍比较多,他希望能读到如何提高写文案和洞察力方面的书籍;郭先生则希望能扫码听音频书或看视频影像。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

   ■互动

   问:20年前住在白石洲,前两年很想为白石洲写一首歌词。但总提炼不出点睛之笔,思想高度也达不到。请问怎样才能把内容升华呢?

   答:一定要行走,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感受城中村的体温。

   问:我读了书很快又忘记,请问如何做到有效阅读?

   答:阅读不要用“有效”和“无效”来衡量,这是精神层面上的滋养。今天没效,但将来肯定有效。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