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年生长到88.8公里,这条“国之中轴”经历了什么? | 经济生活网-九游官网入口

故宫东华门外的南池子大街,游客行色匆匆。

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在昔日皇城东南角的残破红墙之内,偏安着一座建筑等级仅次于太和殿的皇家建筑群

南池子大街136号院

这里是曾与紫禁城“大内”相对的“南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史宬

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距今已经488年。

对于不少历史爱好者来说,这里满满的明代风范,随便一拍就是大片。成为2022年北京新晋级的第一批“网红”打卡圣地。

图:微博@黑敀

但由于历史原因,皇史宬正院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院归故宫。

百多年来,南院建起了35间房屋,违建总面积近600平方米,连片的蓝色彩钢板房和古建风貌格格不入,小厨房、小厕所、小客厅更是将这里挤成了“羊肠小道”,不仅破坏了古建结构,还存在私拉电线等安全隐患。

今年8月,历时2年之久的拆违工作正式结束进入收官阶段,这也意味着皇史宬有望彻底向公众开放,恢复旧日的经典路线。

目前皇史宬南院正在修复,届时与正院一起将作为一座完整的古建呈现在世人面前,助力北京中轴线2024年的申遗

所以,今天,阿信就从皇史宬,来带你一起了解,北京中轴线这750年来的变迁……

封闭488年,皇史宬:满载一屋明清兴衰史

明嘉靖年间,宫中屡屡失火,为保证重要文献资料的安全,嘉靖十三年(1534年)选择紫荆城外,皇城东南角的一处,修建皇史宬。

皇史宬占地 846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400 平方米,分南北两院,由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御碑亭、宬门等建筑组成。

为避免火灾,皇史宬主要建筑基本采用砖石结构,仿照汉代“石室金匮”修建。

正殿东西宽40.4米,南北深8.98米,台基高达2米,殿顶呈拱券形,没有一梁一柱,全部是砖石仿木结构,墙厚 5米,仅东西山墙各开一窗,为“无梁殿”,具有防火、保温、防潮、防虫鼠的功能。

屋顶装以黄色琉璃瓦,东西屋檐上饰有9只吻兽,代表了皇史宬的极高规格。从屋顶装饰和用料来看,皇史宬的建筑等级仅次于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天安门相当。

皇史宬正殿前的丹陛石、栏杆及殿内外须弥座石刻,多为明代原作

图:微博@黑敀

作为皇家档案装具,金匮主要负责收贮明清两代皇室大量的重要档案,如明代的“实录”“宝训”,清代的“实录”“圣训”以及包括诏书、诰命、敕命、题本、奏折、谕旨、廷寄、科举试卷在内的宫廷文书等。

金匮内芯由楠木制成,内部分层,用隔板夹挡,内含樟木柜匣;外裹一层鎏金铜皮,各铸有形状各异的云龙花纹,柜高132厘米,长154厘米,宽约71厘米,整柜重达166公斤。

每个金匮大约要耗费2斤左右的黄金

图:微博@黑敀

皇史宬中秘藏的珍本,以《永乐大典》的传说为最。

现今传世的《永乐大典》皆为嘉靖时抄写的副本,正本不知所踪,成为一大谜团,有历史学家认为,皇史宬正殿墙壁东西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秘藏《永乐大典》正本于皇史宬夹墙之内,“以备不虞”,似乎可以是一条线索。

清代的皇史宬所收藏的档案明显要比明代丰富,其主要任务还是收藏有清一代历朝实录、诏训,而除此之外,还加入了被称为“玉牒”的皇帝家谱。

此外,皇史宬中还有107颗将军印信,以便比对和调用,这意味着清代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要比明代明显规范化、成熟化。

皇史宬也承载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苦难,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日军甚至就驻扎在皇史宬院内,其中档案的遗失和损毁令人心痛。

从3.75到7.8公里,“帝王之轴”的形成

皇史宬位于“明清皇城”的东南角,是中轴线上最重要的附属建筑之一。

而提到中轴线,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建者——元代统治者。

北京中轴线奠定于元代,以宫城为基点,居北面南,其严谨的规划布局完整地展现了《周礼·考工记》所描绘的中国古代理想王城范式,宫苑居中、居前(居南),民廛居后(居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礼仪祭祀建筑分布于轴线两侧。

元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始建,于当时积水潭(今什刹海)的东岸选择确立了城市的中心点(基本位于今鼓楼的位置),在其上修筑了中心台,成为元代中轴线的起点。

这条最初的轴线自中心台,南经万宁桥至宫城,再经皇城,最后至南端丽正门(今英雄纪念碑附近),形成了约3.75公里的城市中轴线

元大都

明代迁都北京后,北京城较元大都整体南移,但城市中轴线的主体格局与位置被严格保留。

明代早期先建宫城,再建内城,又建庙社、郊祀、坛场、门阙等,内城中轴线北起钟鼓楼,经皇城万岁山、紫禁城、承天门、千步廊、大明门,至内城南门正阳门,全长达 4.75 公里。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开始修建,将山川、天地两座坛庙纳入城中,形成了“凸”字形的城廓格局,中轴线南端点再次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形成了贯穿紫禁城、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

串联了永定门、天桥、正阳门、棋盘街、千步廊、紫禁城、景山、地安门、万宁桥、鼓楼和钟楼等重要建筑,轴线两侧还分布着社稷坛、太庙、天地坛、山川坛等坛庙建筑。

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明后期与清代继承与延续了北京中轴线整体空间格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1914年间仅对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进行了局部改造与调整(如景山五亭与寿皇殿的修建)。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对城市的改造使中轴线具有对全城的统帅性与完整性,而轴线上的建筑、景观的规模、气势、规整程度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

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空间距离变化图

中轴线,既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时空定位,又是不断延伸的概念。贯通了广袤大地、江河山川,贯通时间空间。它的规划与布局,暗合 “天人感应”,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帝王之轴”

从大兴国际机场到国家版本馆,北京中轴线正在焕发新生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定位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城市中轴线,但中轴线这一城市建设核心理念仍然贯彻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同一条北京中轴线,从新中国成立直至今天,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创造,不仅“空间长度”有了大幅的延伸,内涵也有了大幅提升,形成了多项世界级的奇迹。

并且,中轴线地理上的“核心”也有了质的“转移”

空间的核心位置,从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空间的尺度上,轴线分别向北、向南延伸至国家版本馆总馆“文瀚阁”和大兴机场,长度从7.8千米延长到88.8千米。

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建国后新建,从此,成为北京中轴线的“重心”和“核心”。

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有国家标志的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广场东侧,是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二者在中轴线两侧呈对称分布。

其中,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空间上均分别位于太庙和社稷坛的正南200米,与太庙和社稷坛之于中轴线的对称形式相一致。

天安门广场作为中轴线的核心地位正式形成。

1978年至2008年,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历史格局通过一系列城市总体规划、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保护规划等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得到保护与延续,中轴传统空间序列得以回归。

在北京中轴线向北延伸至奥体公园。

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分列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体现了对称的格局,并赋予了国际奥林匹克文化的世界性内涵。鸟巢被评为(2007)“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也成为了传统北京中轴线上的新奇迹。

北京中轴线向南延伸,则是大兴国际机场。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大兴机场航站楼“凤凰展翅”设计也呈对称布局,并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从此,北京中轴线也随着“凤凰展翅”“展翅高飞”,“延伸”至全世界。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景。摄影@陈肖 星球研究所

进入2022年,中轴线北端已经向北延长至燕山脚下,距离北京核心区仅有50公里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文瀚阁”。

文瀚阁的建筑风格采汉唐气象、两宋风雅之精华,筑面积达9.95万平方米,将承担起赓续中华文脉,守护文化基因以及版本资源异地灾备中心的重任,确保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中华版本资源永久安全保藏。

文瀚阁

至今,中轴线已生长成为市域城市布局的主轴,这条7.8公里长的中轴线,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大兴国际机场和永定河水系,形成更为精彩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全长88.8公里。

中轴线的南北延伸

举报/反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