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秋风习习,天气骤冷。
正所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带着初冬的寒气,将水汽凝结,表面上寒,实则内燥。
中医认为,燥邪伤肺,寒气伤身,寒燥之气和阴湿之气并行,容易引发风寒等疾病。
此时节,“养阴于内,固阳于外”,才是养生之道。
秋深露重,记好三忌,三宜,三秘诀,保养阴精,方能安稳过秋冬!
1
三忌
1、秋冻勿盲目
老话常说“春捂秋冻”,但过了寒露之后,已入深秋。
此时,天气由凉转寒,早晚温差大,尤其是入夜后,寒气极易入体。
过度“秋冻”,会让寒邪侵袭,轻则引起感冒咳嗽,重则诱发呼吸道疾病。
因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要及时添衣,防寒保暖。
2、辛辣勿多食
中医认为,寒露之时,燥邪当令,很容易伤肺伤胃,如果调养不当,会出现口干咽燥的情况。
因此,在饮食上就要少食辛辣、刺激、熏制的食物。
要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缓解燥气,可以用银耳、雪梨、川贝和老冰糖来熬制“寒露汤”。
同时,适当食用益胃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胡萝卜、山药、冬枣等,可以补养脾胃。
3、夜凉勿憋尿
寒露时节,人体干燥,不少人为防止口干,会在睡前大量饮水,从而增加了起夜的频率 。
又因为天气寒冷,一些人会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觉,其实,这是不健康的习惯。
含有毒素的尿液,如果长时间在体内,不能及时排出,容易引起膀胱炎。
对于高血压患者,还会导致血压升高,诱发疾病。
2
三宜
1、宜添衣保暖,护好颈腰脚
俗话说:“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
寒露过后,就要做好肩颈、腰部、双脚的保暖,以抵御寒气的入侵。
暖颈:颈部是寒邪入侵的重要部位,一旦受凉,就很容易导致咳嗽、咽喉发炎、鼻塞流涕等症状。戴围巾可以有效保暖肩颈。
暖腰: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深秋时节阳气衰弱,人体肾阳也不足,腰背受凉后,会加重腰背疼痛的情况,可以常做蹲起运动或穿好马甲来缓解。
暖脚:寒露过后,足部的保暖要多重视,少露脚踝,以防“寒从足生”。可以穿保暖性能较好的棉袜、棉鞋来御寒。
2、宜早睡早起,适量运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睡觉,是一个阴阳相合的状态,深秋时节,早睡早起,可以使阳气顺应自然,起到养阳的作用。
同时,秋季可以选择在午后、傍晚锻炼身体,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御寒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秋日的早晨天气湿冷,起床后人体心率高,血液粘稠,有心脑血管的疾病的中老年人,要减少晨练,以防病发。
3、宜登高赏菊,调养情志
自汉魏以来,便有秋日登高赏菊的风俗。
中医认为,秋天需要收敛阳气,藏于体内,以抵御冬日的寒气。
虽然此时外界的阳气已经衰弱,但高山上却不同。
古人言:“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
高山上阴阳相和合,因而登高便可以收敛阳气,预防感冒。
同时,赏菊也可以调养情志,减少秋日神思倦怠的情况。
3
三秘诀
1、朝盐晚蜜,滋阴润燥
民间素来就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
进入深秋后,燥气较旺,人体需要大量地补充水分。
早起喝适量的淡盐水,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帮助缓解秋燥,同时,对缓解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
晚上饮用蜂蜜水,能让身体更好地吸收水分,使肌肤滋润,是滋养身体的一大良方。
2、热水泡脚,温阳散寒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双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但由于脚部的脂肪层较薄,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从而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
因此,进入寒露后,可以在睡前用热水泡脚,帮助血管扩张,加速血液流动,达到舒筋活血,温暖全身的效果。
泡脚后,还可以搓揉脚心,缓解肌肉疲劳。
3、按摩养生,疏解寒燥
①坚持揉腹,护胃暖身
深秋时节的天气越来越冷,就要加重对肚脐这个关键部位的养护。
坚持给腹部做按摩到微微发汗,可以促进腹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也能起到养胃通便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用热毛巾热敷腹部,让身体温暖,驱散寒气。
②揉足三里,健脾养胃
中医认为,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而胃经是人体的“长寿经”。
因此,在燥气盛行的深秋,常揉足三里可以帮助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同时也能通畅胃经,有助于延年益寿。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可在饭后20分钟后反复按揉,达到较好的效果。
③按太溪穴,滋阴培阳
太溪穴位于内踝骨向后凹陷处,既能滋阴降火,又可以培阳补肾。
对于肾虚引起四肢冰冷、失眠心烦的人群,可以按摩太溪穴,帮助缓
症状。
▽
寒露凝,深秋的气息越来越浓。
生活一程程的过,天一日日的冷,但心若向阳,又何惧清冷?
长假结束,正是寒深露重时,愿你天冷常加衣,有人牵挂,有人陪伴,养好身体,安稳过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