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家有个习俗,每逢初一、十五赶集的日子,长辈们就要买点馒头糕点、带点自家酿的米酒顺道去庙里烧香,祈福。
在祭拜的时候,长辈的嘴上往往还要小声向神灵诉说自己的愿望,比如保佑一家老小平安,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之类讨吉利的话语。
小时候的我,对于这样的习俗,总是抱着一种很疑惑的态度:
祭祀时为何要烧香,这起到什么作用?
烧香这种习俗又是怎么被人为创造出来的?
no.1
一、全国各地从古至今的烧香习俗;
烧香祭祖的习俗,自古有之,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全国各地的仪式都相差无几,因而,我们今天讲点不一样的习俗故事。
我在调查各地民俗的时候,偶然间曾看到过,几十年前的一位彝族的萨眯撒尼支祭司讲述的二个关于“烧香”的神话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在云南金马村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金花仙子”庙,庙中的金花仙子是一个有着五百年道行已经能够化作人形的狐狸精,她被法师降服后,便身穿宫袍,头戴花冠长居庙中食一方烟火,护一方平安。
凡是有为恶之人路过仙子庙的时候,它便化作凶恶的妖魔吓跑对方;如果是良善之人前来祈愿,它便以农家姑娘的模样倾听对方的诉求,并帮助对方实现一些简单的心愿。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撒尼人在每年5月26日举办的土主庙会。
土主的全称,叫做“福德正神西波土主”,他原本的身份是一位会道术的祭师,传说他受到“太上真人”的教导,学会了“丹书秘文”,拥有诵念经文招来神祇设伏精邪,护佑一方平安的能力,因而当地村民便在他去世后,为他盖庙立像,并在每年特定的时候举行祭祀仪式纪念他。
举行仪式那天,村中会选出一头白牛作为土主(泥塑金身)的坐骑,然后由庙会会长转交给土主,会长在将牛转交给土主之前,还需要先念诵一段经文,其内容大致如下:
“本境土主、福德正神!你是万能之神,你是呗耄之神。驱鬼祛病,祓除不祥,村落平安,子孙繁衍。你能消除水旱灾害,你使人间风调雨顺,作物丰稔,六畜兴旺……请你骑着白牛巡视村寨,驱赶疫鬼,阴佑我境本土,四时八节清吉平安……”
待到会长念完经文,就由两名童子将土主神像放置到牛的身上,在神像的后面还有敲锣吹唢呐的仪仗队,会长在最前面牵着牛引导着方向,整支队伍热热闹闹绕着各个村子游行,并在各个村子设置的祭坛面前停下,接受各个村子的祭拜。
老祭司说撒尼人祭祀土主庙的习俗从明代就开始了,延续至他所处的时代起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这两个故事,一个代表了人类文明对原始宗教中的神灵崇拜,一个代表了集体对祖先的崇拜,这两种元素基本囊括了我们“烧香”文化的全部内核。
no.2
二、烧香的实用价值:为什么祭祀时一定要烧香?
烧香这种文化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能够熟练使用火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候我们的祖先燃烧的不是现在常见的“线香”,而是柴火。
并且,在“祭祀”、“神明”和“信仰”这些概念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燃烧柴火的动力,也仅限于取暖、驱赶野兽和加工食物。
后来,由于我们祖先发明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及用种植取代狩猎有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才有了更多精力来思考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从甲骨文中,古人对“紫(柴)”、“燎”、“香”等祭祀文字的态度来看,早期的祭祀活动,古人是通过燃烧燔柴和一些有香味的植物、香料来祭祀天神、祖先。
这个时期的烧香习俗和我们现今的祭祀活动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一,当时的祭祀活动更多是停留在贵族阶层,这种观念还没在民间普及开来;
第二,当时祭祀的仪式和我们现今靠燃烧线香产生烟雾来祭祀不同,他们的祭祀方式更加粗犷直接,往往是直接将祭品放在一起烧。
到了秦汉时期,大量来自西域的香料及加工技艺传入中原后,古人对于烧香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原本是天子诸侯祭祀神明的仪式,也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
到了魏晋时期,这种风气在民间已经相当普遍。
细数这段历程,不难发现,烧香这种习俗的盛行,离不开实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作用。
前文我们说过,我们祖先燃烧木柴有驱赶野兽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还发现某些特定植物在燃烧时还有驱除毒虫蛇鼠(例如艾草)、安神助眠(檀香、桂花等)的作用,信奉万物有灵说又不了解原理的他们,便会不自觉为这一现象添加许多带有奇幻色彩的解释。
这也是为什么商周时期古人祭祀天神,以及后世宗教总是喜欢用香的缘故:一方面他们认为通过燃烧香料产生的烟气能够沟通神明,另一方面他们发现部分香有驱除毒虫、安神助眠、给自己增添香味的实用价值。
魏晋时期的人就相信,烧香是人脱离凡俗,得道成仙的重要一环,《神仙传》记载:东汉时有个叫王远的人,他临终前命仆人“具棺器,烧香,就床 上,衣装之”,然后过了三日,他便成仙飞升走了。
除了这些本土因素外,佛教文化的传入,也是导致烧香文化普及的重要因素。
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中,对“烧香”就有这样一番描述:“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熏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华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
《佛说戒德香经》中,释迦牟尼在解答阿难的疑惑时,也曾以香喻德,表达一个人若是行善积德,那他的名声就会如同雅香一般四处传播。
正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烧香习俗被人为赋予了多重含义,它也因此逐渐成为了古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过,烧香习俗能够流传得这么久、这么广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从古代贵族祭祀天神的仪式,演变成了民众烧香祭祖仪式的一部分。
no.3
三、烧香祭祖仪式的成型:烧的不是香,是心意。
我们现在的烧香祭祖祈愿的习俗,源于南北朝时期道家宣扬的烧香祈愿法,这种祈愿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现世之人祈求先祖保佑自己前途无量、身体健康,二是后人祈求上天能够让去世的先人有一个好的归宿。
香在这个环节中,就作为我们沟通上天和先祖,用来传达我们的心意的媒介。
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初一、十五祭祀先祖的配套仪式也逐渐完善,等到宋朝时线香诞生后,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烧香祭祖仪式,就大致成型了。
相比较于传统大块的原态香材,线香要更加小巧一些,它是古人利用一些带有香气的草料碾碎成粉末,然后和水调糊,再干燥定型制成的,便宜的就是艾草这类带香气的草加上杂草制成,昂贵一些的就是用一种或多种香料调和制成的。
不同于现在烧香更多是一种表达孝心的心意,古人是真的相信烧香所带来的效果,因而他们在仪式这块是格外严格的,古人烧香不仅讲究心诚,还有一套非常标准的仪式,用来向上天和先祖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敬意”。
与其说他们烧的是香,不如说是念想,是希望,是心意。
到了明朝时期。
明朝的人把跟香有关的事,分为天文、地理、人文、草木、鸟兽、身体、饮食、宫室、器具等九大类,再论香的品级,又分十二品和十六品。
可以说,香这种事,都让古人研究透了。
文/脑洞趣味历史